中華物流印記之道路

 行業動態           |    2019-03-19 17:08

華夏文明博大而精深,中華物流恢宏而厚重。它絕對不是舶來品,而是深深地打著“中華”的印記。翻開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,從文獻記載、變法實踐、對外交流和歷史興衰中,探尋古代物流文化的獨特靈光。

?道 路?

“萬丈高樓平地起”,道路是物流的基石,有了道路,也就有了物流。

路是人走出來的,可以說自人類誕生后,便開始了路的歷史,物流也與路相伴而生,道路是通過打破空間的限制,實現物的流通。早在新石器晚期,中國已有役使牛馬運輸的馱運道。相傳中華始祖黃帝“命豎亥通道路”,道路之名遂由此而定。商朝重視道路交通,古代文獻中已經有商人修筑護養道路的記載。商湯的祖先“服牛乘馬”,遠距離經商,揭開了以畜力為交通運輸動力的歷史。

畜力駝運

周?

周道如砥,其直如矢;君子所履,小人所視;睠言顧之,潛焉出涕!

——《詩經·小雅·大東》

西周開國之初,在鎬都和洛邑(今西安、洛陽)之間修建了一條寬闊平坦的大道,號稱“周道”,并以洛邑為中心,向東、向北、向南、向東南又修建成等級不同的、呈輻射狀的道路,由此中國古代道路系統初具規模。中國古代的物流網絡系統也與城市布局規劃有關的,據《考工記》記載:“匠人營國,方九里,旁三門,國中九經、九緯,經涂九軌,左祖右社,面朝后市”,“經涂九軌,環涂七軌,野涂五軌”。西周時期人們曾把可通行三輛馬車的地方稱作路,可通行兩輛馬車的地方稱作道,可通行一輛馬車的地方稱作途,畛是老牛車行的路,徑是僅能走牛馬的鄉間小道。周道的修筑于中國古代的交通而言,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,它不僅是周秦漢唐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生命線,更是中國古代的貫穿東西的交通大動脈,為中國古代的物流發展奠定了基礎。

棧?

蜀道之難,難于上青天。

爾來四萬八千歲,不與秦塞通人煙。

地崩山摧壯士死,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。

——李白《蜀道難》

秦開蜀道置金牛,漢水元通星漢流。

——李白《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》

春秋戰國時期,政治上大國爭霸,七雄對峙,文化上百家爭鳴,百花齊放,大規模的經濟文化交流、軍事外交活動和人員物資聚散,都極大地推進了道路的建設。在這個時期開始以周道為軸線,完善其兩側縱橫交錯的陸路干線和支線,物流網絡開始從城市向全國擴展,秦嶺古棧道便是其中重要的工程之一。金牛道、子午道、褒斜道等秦嶺古棧道是古代中原入蜀,通往西南地區的交通要道。

褒斜道

褒斜道是秦國修建的第一條棧道,是最富盛名,風景最為秀麗的古棧道,為“蜀之咽喉”,《史記·貨殖列傳》記載:“關中南則巴蜀,棧道千里,無所不通,唯褒斜道綰轂(wǎn gǔ)其口”,此后,在軍事、商貿、通郵及文化交流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。

金牛道

金牛古道,得名源自“石牛糞金、五丁開道”的故事,是二千多年前巴蜀地區通往中原的一條重要道路,它南起成都,經廣元而出川,穿秦嶺,直通八百里秦川,現代的川陜公路、寶成鐵路便是沿金牛道修建。

這些棧道采用了古老原始的“火焚水激”的方法開山破石,在峭巖上陡壁上鑿孔架木,可謂人類道路建設史上一大奇跡,遠望棧道好像空中閣樓一般,煞是壯觀。

馳?

為馳道于天下,東窮燕、齊,南極吳、楚,江湖之上,瀕海之觀畢至。道廣五十步,三丈而樹,厚筑其外,隱以金椎,樹以青松。

——班固《漢書·賈山志》

秦時期,全國的交通網絡開始形成。秦始皇統一中國后,為適應秦朝全國土木工程和戰爭等方面長途運輸的需要,興路政,在把過去錯雜的交通路線加以整修和連接的基礎上,修筑了以馳道為干線的全交通運輸網,馳道即天子之道,包括上郡道、臨晉道、東方道、武關道、秦棧道、西方道及秦直道,是中國古代最早的“國道”,它以京師咸陽為中心,向四方輻射,將全國各郡和重要城市,全部聯通起來,產生了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。由于車同軌的實施,秦馳道有著統一的質量標準,班固《漢書》中記載:“道廣五十步,三丈而樹,厚筑其外,隱以金椎,樹以青松”。

秦馳道

秦馳道

絲 綢 之 路

李?;舴以谒闹鳌吨袊罚–hina: The results of My Travels and the Studies Based Thereon)書中,第一次使用了“絲綢之路”來形容中國西部往歐洲的貿易路線。

漢朝時期在秦原有道路上繼續擴建延伸,構成了以京城為中心向四面輻射的交通網,如自長安向西,抵達隴西郡(今甘肅臨洮),為西北干線。自公元前2世紀開通河西、西域后,這條干線可經由河西走廊,延長到西域諸國,這就是聞名中外的“絲綢之路”。絲綢之路是一條橫貫亞洲大陸的國際交通干線,真正形成始于西漢通西域,繁榮于唐代,止于明清。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,經中亞、西亞,直達歐洲,最后到達絲綢之路的終點:古羅馬的首都羅馬城和威尼斯,長度近8000公里,連通了古中國文明、古羅馬文明、古伊斯蘭文明和古印度文明等世界主要文明體系,構成了世界性的東西大商道,絲綢、瓷器、茶葉等商品是最具代表性的出口物資,其中尤以絲綢的出口量大,因此把它稱為絲綢之路。至如今,陸上絲綢之路這條國際通道始終發揮著重要作用,為各民族之間互惠互利的貿易往來提供了便利。

茶 馬 古 道

始自中原,流于塞外。往年回鶻入朝,大驅名馬,市茶而歸。

——封演《封氏聞見記》

唐朝是中國古代道路發展的極盛時期,筑路五萬里,稱為驛道,初步形成了以城市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網,唐長安不僅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,也是國際陸路交通樞紐。元、明、清時期建成了以北京為中心的稠密的驛路交通網。驛路干線輻射到中國的四面八方。特別是元代,綜合拓展了漢唐以來的大陸交通網,進一步覆蓋了亞洲大陸的廣闊地區,包括阿拉伯半島,可謂是兵鋒所至,驛站隨置,道路貫通,運輸不絕。清朝的網絡系統分為三等:①“官馬大陸”,由北京向各個方向輻射,通往各省城,共東北路、東路、西路、中路四大干線;②“大陸”,由省城通往地方重要城市;③“小路”,由地方重要城市通往各市鎮的支線。在各個道路的重要地方設驛站。

茶馬古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。它源于古代茶馬互市,以馬幫為主要運輸方式,興于唐宋,盛于明清,二戰中后期最為興盛。茶馬古道分陜甘茶馬古道、陜康藏茶馬古道、滇藏茶馬古道以及川藏茶馬古道。川藏茶馬古道延伸入不丹、錫金、尼泊爾、印度境內,全長近四千余公里。

投身于當代如火如荼的物流實踐中,以歷史的軸線,以物流的視角,回望遠古物流的發展歷程,展現當代物流的發展前景,采擷、提煉、領悟,形成一幅幅“物流畫卷”。